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看片_亚洲精品三区动漫美女操_超碰97人人天天_国产精品浮力视频_伊人99久久精品_日本精品视频四虎在线观看_日韩无码视频久久_国产一级黄色影片_亚州一区二区精品_国产亚洲精品视频观看

致敬往昔 情牽運輸——記老一輩技術革新能手雷崇民
日期:2025-05-23 00:00  瀏覽量: 203 

雷崇民,1943年6月出生于榆林市橫山區(qū)波羅鎮(zhèn),共產黨員,工程師。

 

榆林的春天依舊冷熱不定。驚蟄的一場雪打亂了既定的采訪計劃,我們知道雷崇民老人在殷殷期待著。去年他獲悉征集老照片的通知后,就自己帶著珍藏的老照片來到公司,由于當時大家都在忙,就跟老人約定,年后做一次專訪。前陣子,老人不小心感冒了一場。我們去拜訪的時候,本還擔心他身體沒恢復好,狀態(tài)不佳??梢灰娒?,心里的顧慮瞬間就消散了。老人聲音洪亮,中氣十足,頭腦也格外清楚,語言表達更是井井有條。

我手里準備了一份采訪提綱,但老人有自己的邏輯思維,他說:我先講運輸公司的發(fā)展歷程,然后再說個人的成長經歷。這就是一名老運輸人的格局,他永遠認為自己只是集體的一個小分子,從來不凸顯自己的貢獻和價值。

一段關于奮斗與傳承的對話,就此拉開帷幕。

在時代的宏大敘事里,我們每個人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,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,一路向前。個人和家庭的命運往往與單位的發(fā)展興衰休戚與共。雷崇民一家三代7口人,皆投身于運輸行業(yè),他們是運輸公司發(fā)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,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。

雷崇民的岳父李俊才,解放前是國民黨西北公路局的工作人員,新中國成立后,先后在長武、彬縣、西安、延安汽車站工作。1958年10月,榆林運輸公司成立。李俊才調到榆林,先后擔任吳堡、綏德、米脂汽車站站長。同年12月份,雷崇民從橫山參加招工考試,李俊才的女兒李淑秀在吳堡參加招工。他們被分配在榆林保養(yǎng)場,一個17歲,一個16歲,金童玉女一相逢,便勝卻人間無數。他們自由戀愛,1962年結婚?;叵氘斈?,老雷回憶說:“她那時候年齡小,個子小,力氣小,分給她一張小小車床,還經常壞。我就經常幫她修,時間長了就互相喜歡。”82歲的李淑秀臉上泛起嬌羞的笑靨,他們已攜手走過62個春秋,如今更是形影不離。

“我們那一批一共招了180多人,1959年正月十六報到,大多分到車隊當助手、到保養(yǎng)場當學徒工,有點文化的到車站搞管理。那時候考駕駛執(zhí)照必須跟車滿三年,經過考核達到資格才能參加考試。當時,有一百多人分到保養(yǎng)場,其中有四十幾個女的,都是家屬子女。我倆是那一批人里年齡最小的,60多年過去了,如今只剩下二十多人了?!崩壮缑衩磕甓家泄苻k問一問老伙計們是否還健在。

1961年,為了加強榆林地區(qū)的運輸力量,陜西省交通廳從漢中運輸公司連人帶車調來一個車隊,有汽車四十多輛、駕駛員和修理工將近一百人。1964年4月,為了整合資源、優(yōu)化運輸布局,榆林運輸公司和延安運輸公司合并為陜北汽車運輸公司,車輛基本維持原狀,但根據工作需要,對部分人員做了調整。李俊才再次調回延安運輸公司,擔任延安汽車站站長,雷崇民夫婦也同時調到陜北運輸公司延安修理廠。

1969年,隨著榆林地區(qū)經濟的發(fā)展壯大,陜北運輸公司再次拆分,恢復為延安運輸公司和榆林運輸公司。原本從榆林過去的人員回到榆林,同時從延安運輸公司調撥一個車隊(陜北運輸公司第三汽車隊)給榆林運輸公司,包括50多輛車以及管理人員、駕駛員、修理工等全套人馬。然而,這次人員調動面臨諸多困難。當時榆林生活條件較差,風沙大,動員工作做了兩個多月,很多來自西安、關中、河南等地的職工不愿意到榆林來。文件發(fā)出一個多月,仍有不少人不能按時到崗。即便到崗的外地人,也有很多不安心工作,有人請假數月不上崗,甚至有人因為長期不在崗而被開除。后來,這批人大多通過對調、換崗等方式回到了延安。不過,經過一系列調整,到這時榆林運輸公司已經擁有車輛165部,職工636人(其中司機225人),分三個車隊(其中一個客運隊),17個汽車站,一個保養(yǎng)場。

1970年,周總理了解到老區(qū)人民生活仍然非常貧困,一次性給榆林和延安各調配100輛新解放汽車。按照一輛車配備4.5人的標準,即駕駛員1.5人、保養(yǎng)修理工1.2人,再加上管理后勤服務人員,榆林運輸公司開始大量招人。公司優(yōu)先招聘部隊復轉軍人,只要在部隊開過車、當過修理工的都被錄用。此外,還從青海格爾木汽車團吸納人員,三年時間招了三四百人,迅速配足了工作人員。隨著人員和車輛的增加,公司進一步拓展業(yè)務布局。定邊成立了運輸五隊,府谷成立了六隊,綏德成立了七隊,每個車隊配備50輛車。同時,設立了榆林修理廠、綏德修理廠,以及定邊修理車間、府谷修理車間。

80年代,公司迎來發(fā)展高峰期,客貨車總數達到560輛,員工總數3400多人。改革開放后,運輸行業(yè)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。個體經營者大量涌入貨運市場,他們經營方式靈活,可以與客戶議價;而集體管理相對死板,按噸/公里計算運費。在這種市場競爭下,公司經營面臨挑戰(zhàn)。到1990年,貨車陸續(xù)賣給個體經營者,當時擔任技術科長的雷崇民還參與了車輛出售的打價工作。此后,公司經營重點轉向客車運輸。

雷崇民潛心業(yè)務鉆研,對技術革新滿懷熱忱,不斷探索創(chuàng)新,在實踐磨礪中步步深耕,終成行業(yè)翹楚。他雖然只有初中文化,但在當時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。那時候,人們普遍文化水平低,同一批次招工進來的,有的人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利索。他天生愛學習,碰到問題都愛琢磨。同宿舍的人一到休息,就呼朋喚友出去玩、看電影,雷崇民很少跟著去。別人都走了,宿舍里靜悄悄的,就他一個人留在房子里,安安靜靜地看書。耄耋之年的老雷回憶起當年青澀且激情澎湃的年月,眼里依然放著光,他說:那時候年輕,求知欲很高,看見書就想拿過來讀,我看的書可雜了,除了技術理論方面的,我還喜歡馬克思、恩格斯的書,像《資本論》,我翻來覆去地讀。那時候我還是學徒工,工資從16塊半、18塊半到20塊半,這點錢也就夠勉強維持生活,可還要余兌出買書的錢。1961年,我花了3塊多錢買了一本《世界知識辭典》。要知道,3塊多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,得省吃儉用好久才能攢出來。那本辭典我現在還保存著。

雷崇民初入公司便展現出對技術的濃厚興趣和過人天賦,他的師傅高孝珍是上海人,支援大西北來到榆林。當時,西北地區(qū)工業(yè)落后,從上海、無錫等工業(yè)發(fā)達地區(qū)調來技術骨干支援地方建設,保養(yǎng)場當時有十幾個從上海調過來的技術工。師傅對他特別好,一個愿意教,一個愛學習,他在師傅的指導下,從改機具入手,跟著師傅完成了刨床、翻砂機具的研制,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,他很快便在一眾學徒中嶄露頭角。他回憶說:高孝珍是工人出身,技術好,也特別愛鉆研,我們很有緣分,從一進場跟他,到后來一起調到延安,再一起調回榆林,共同完成了很多技術革新項目,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。師傅1971年調回常州,有一年我到江蘇出差,還專門繞道常州去看望師傅。

1964年,雷崇民已經成為一級鉗工,技術和為人都是一流水平。榆林、延安公司合并后,他作為技術骨干被調到陜北汽車運輸公司延安保養(yǎng)場技革班。在新的環(huán)境中,他依然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專注,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。1965年全國開展技術革新運動,時任陜北汽車運輸公司技術科科長的毛國玉帶領高孝珍、雷崇民等一行六人前往山西學習保修機械化。老雷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:我們從延安坐車到宋川,然后坐船過黃河。那時候黃河的水特別大,波濤洶涌,船上坐十來個人,有六個艄公在扳船,浪打過來有一人多高,船完全被浪包圍,艄公們一齊喊著船工號子,又從浪頭上翻過去,真是驚心動魄。我們先后去了汾陽、太原、長治、侯馬運輸公司,然后從西安返回延安。這一趟參觀學習,讓我們初步掌握了輪胎保養(yǎng)機械化相關知識與實際操作流程。

回到崗位的雷崇民學以致用,積極投身技術革新。在二保機械化改革中,他充分利用所學技術,成功革新三個關鍵部位的保修機具,形成輪胎進入車間自動分解、充氣、檢測、輪轂除銹半自動流水線,并成功改造輪轂自動除銹機、鎖圈自動裝合機,提高了流水線的工作效率與保養(yǎng)質量。在改裝戰(zhàn)備工程車(把修理設備安裝在車上,以備野外修理之需)時,雷崇民成功改造十噸壓力機和三十千瓦發(fā)電機組自動調速器,增強了工程車性能與穩(wěn)定性。1965年,公司鑒于他取得的這些革新成果,授予他“青年革新者”獎,并提升為技革班班長。

1969年4月,再次回到榆林的雷崇民,也把延安的先進技術帶回榆林,在榆林保養(yǎng)場建起輪胎保養(yǎng)自動化和零件清理自動化兩條流水線。又先后成功改革光剎布機、二保千斤頂、發(fā)動機改造空壓機、焊干水箱工作臺、解放吊車、木工刨床等設備。在輪胎翻新設備方面,他改成9.00-20輪胎硫化模和六套配套設備。在完成公司打制251部三噸掛車任務時,他改革成功二十多套沖模,提高了掛車制作的工效,減輕了工作強度,為公司帶來了良好的效益。

1978年4月23日,雷崇民出席“陜西省科學技術代表大會”,榆林地區(qū)參會者共12人,時任省長的李瑞山在會上發(fā)表重要講話,為全省的科技事業(yè)發(fā)展指明方向。雷崇民聽得熱血沸騰,更堅定了他執(zhí)著于技術革新的決心。同年9月,他獲得“革新能手”獎和“在科學實驗運動中取得優(yōu)異成績”獎狀,并出席榆林地區(qū)科學技術大會。1978年9月14日《榆林報》刊登了革新能手雷崇民的簡要事跡,并配有一張他在機床前工作的手繪插圖。當我觸摸著這張泛黃的報紙時,一種敬意油然而生,在那個百廢待興、百業(yè)待舉的年代,雷崇民無愧于時代,無愧于青春,無愧于榮譽。

1978年10月,雷崇民擔任保養(yǎng)場技術股股長,開始走上技術管理崗位。他依然如求知學子,積極投身新技術革新,以創(chuàng)新之姿驅動工作前行。1979年10月,雷崇民調任綏德四車間主任,進一步鍛煉了自己的管理能力。1981年10月他被調回公司技術科,先后擔任科員、副科長、科長。1983年開始主持技術科全面技術管理工作,技術科連年被評為先進科室。期間,他與其他科員共同為公司CA10B解放車改車節(jié)油340輛,為公司節(jié)省了大量的燃油成本,創(chuàng)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。1984年,他又負責全榆林地區(qū)改車節(jié)油1100多輛,獲得省改車節(jié)油領導小組頒發(fā)的“在陜西省改革節(jié)油工作中成績優(yōu)異”證書和獎勵。1988年,他拿到了助理工程師技術職稱。1990年又參加機械工程師考試,由于英語不過關,到50周歲才拿到工程師證書。這對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,其中的艱辛,也只有他最清楚。那些挑燈夜讀的夜晚,那些對著專業(yè)書籍反復琢磨、為一個個技術革新難題絞盡腦汁的日子,還有無數次因知識不足而碰壁卻又咬牙堅持的時刻,都藏在這一紙證書背后。1994年1月,雷崇民任總經理助理,參與公司的高層管理。1997年,他擔任客運公司經理兼黨支部書記,肩負起更多的責任。2003年,雷崇民結束了他在運輸公司的職業(yè)生涯,光榮退休。

雷崇民在運輸行業(yè)辛勤耕耘45年,始終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愛和對技術革新的執(zhí)著追求。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崗敬業(yè)、刻苦鉆研的精神,為運輸公司的發(fā)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
如今,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,嚴重的椎間盤突出是職業(yè)生涯的烙印(1985年在山東購買羅曼車時從駕駛室掉下去腰部受傷),但他對公司的熱愛與關注從未改變。他的書桌上放著《恒泰家園》,每一期他都認真閱讀。很多人對這份公司內刊不屑一顧,而老雷卻如獲至寶。也許,在他心里,這是目前他與公司唯一的鏈接。

采訪后記

春日的暖陽將窗臺上盛開的花映照得更加炫目,屋子不大,但干凈、溫馨、整潔,彌漫著淡淡的花香。老人還有一間自己的小小書房,古舊的桌椅在陽光的映照下泛出柔和的光澤,墻上掛著幾幅老人自己寫的書法作品。他把自己畢生的榮譽、獎狀、證書都整整齊齊收納在一個紙盒里,有滿滿一盒。在他的相冊里,珍藏著記錄個人成長和公司發(fā)展歷程的老照片,他的經歷,不僅是個人奮斗史,更是一部單位發(fā)展和社會進步的縮影。

李淑秀阿姨一直坐在雷叔身邊,溫婉嫻靜,說話細聲慢語,依然帶著永壽口音。她身上穿著干凈整潔的外套,花白的頭發(fā)盤成小小的發(fā)髻,俊美的臉龐布滿深深淺淺的紋路,但她的眼眸依舊明亮而溫和。盡管我之前聽說老人遭受了生活的重創(chuàng),但他們依然堅強樂觀,沒有悲悲戚戚。

退休后,雷叔最大的樂趣就是讀書、寫字。他每天堅持練習書法,在小小的書房里揮毫潑墨,在白紙黑字間,與自己喜歡的古人先賢對話,內心平和而充實。他的桌子上堆滿了自己的作品,行書飄逸灑脫、草書奔放肆意、隸書古樸典雅,每一幅都有著獨特的韻味。他尤愛書寫毛主席的《清平樂·六盤山》?!安坏介L城非好漢”,依然剛勁有力一股豪情躍然紙上。我想,此時此刻的他,一定是跨越時空,看到了往昔崢嶸歲月里的自己。

雷潔是雷叔最小的女兒,去年退休之后,全職照顧父母的衣食起居,他們畢竟八十幾歲的人了。阿姨的記憶力越來越差,常常是一轉身就忘記了剛剛在做什么,但提起老同事,她都能脫口而出叫起他們的名字,還記得他們的性格和相貌特征。我不由得在心里思索,什么是同事?那些曾經與我們8小時相守的人,終將刻入永恒的記憶。

叔叔阿姨都是有愛的老人,告別時,我輕輕擁抱了阿姨,她幫我攏住敞開的大衣,眼眸里透著慈愛的光芒。我始終深信,當我們以善意滋養(yǎng)別人的同時,別人也在滋養(yǎng)你。(文 | 托管事務中心  李延飛)